又有孩子被咬!这种“吸血虫”已进入活跃期被咬后别硬拔

来源:爱游戏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2025-01-27 06:53:43

详情


  ,俗称“草爬子”,总是出没在户外草木茂盛的地方,悄爬到人身上后,可附着在人体皮肤上持续吸血。

  现在天气暖和了,一家老小出去玩,一定要把对付蚊虫的工作做好。如何防范蜱虫?不小心被咬后怎么样处理?今天就来好好讲讲。

  头小、肚子大而圆,腿细长,看起来像蜘蛛的亲戚。外观辨识度较高,问题就在于体型太小,身长只有三、四毫米。

  和蚊子吸完血就飞走不一样,蜱虫吸血的时候会一直紧附着在人的皮肤上,时间可能长达好几天(有时候可能不会有太强烈的痛感,只觉得患处痒痒的不舒服)。特别是低月龄的宝宝被蜱虫叮上之后,不能准确表达哪里不舒服,如果藏到孩子的衣服下、头发里,家长还真没那么容易发现。

  据梅奥诊所指南,绝大多数的蜱虫叮咬只出现轻微的症状,比如被叮咬处红肿、酸痛。但少数蜱虫叮咬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或传播某些严重疾病。

  蜱虫叮咬的主要风险是两类,一是长时间叮咬后可能传播病原体,引发莱姆病、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等严重疾病;二是错误的处理方法可能会引起蜱虫的口器等组织残留在皮肤下,引发皮肤感染。

  要避免被蜱虫吸血后感染莱姆病,最关键是及时有效地发现、正确地处理。因为蜱虫传播莱姆病病原体的风险和吸血持续的时间息息相关。

  有动物研究显示,只有当蜱虫吸血超过48小时后,其体内的莱姆病病原体才会播散至唾液腺,唾液里出现病原体。另一项临床研究发现,在15例被蜱叮咬附着时间≥72小时的患者中,有3例(20%)患上了莱姆病。而在90例被蜱叮咬附着时间72小时的患者中,仅有1例(1%)患上了莱姆病。

  所以说,当你发现孩子身上有蜱虫在吸血,先不要惊慌。仔细回忆下这几天去过的、可能有蜱虫出没的场所,大致评估孩子到底被吸血多久了,然后及时到医院看病,向医生说明情况,评估要不要使用抗生素。

  发现孩子被蜱虫咬了,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一巴掌拍死。但蜱虫的体液里可能就含有许多细菌病毒,这样做反而增加了孩子感染疾病的风险。

  那不拍死,直接拽下来总行吧?也不推荐。蜱虫在皮肤上吸血时,口器有可能完全陷入皮肤内,轻易拿不下来。猛拉、或者左右扭转,都可能刺激蜱虫,使得它往人体内注入更多的唾液。

  至于那些用火烫、涂凡士林、指甲油之类的方法,一来费时费力费工夫,二来不一定有效,还可能伤到孩子,不建议采用。

  目前主流医学指南推荐的方法是借助小工具——用镊子或钳子(在尽可能贴近皮肤表面的位置)轻轻夹住蜱虫的头部,然后用均匀、平稳的力道将蜱虫缓缓向上拔出。

  如果不小心夹断了,蜱虫的口器遗留在皮肤里,就再试一试能不能夹出来。如果实在弄不出来,可以请医生帮忙处理。

  拔出蜱虫后,记得用肥皂水或酒精彻底清洁被叮咬的位置,防止蜱虫的分泌物残留,同时请医生评估要不要预防性服药。

  蜱虫没有飞行能力,主要出现在草坪、花园、森林等草木茂盛的地方。预防蜱虫叮咬的基本思路和防蚊类似:

  ✔尽量不要让孩子到草木茂盛的地方玩耍、打滚✔ 最好能够降低皮肤暴露,穿长裤要把裤脚塞进袜子里✔ 在皮肤处涂抹含有效驱蚊成分(如20%避蚊胺/派卡瑞丁)的驱蚊剂

  它家 有三款:一是含20% 避蚊胺( DEET )驱蚊乳液,2个月以上宝贝可用;二是含20% 派卡瑞丁(Picaridin)驱蚊喷雾,6个月以上宝贝可用,其他的还有0.5%氯菊酯的衣物驱蚊喷雾。可以单买,也可以直接乳液+喷雾组合购入。

  除了做好防护之外,我们在户外尤其是野外环境活动过后, 要及时关注孩子有没有痒痛的反馈,仔细检查孩子的衣物、头发里是否藏有蜱虫。如果带了宠物出门,回来记得检查宠物耳朵、爪子、皮毛底下等位置是否藏有蜱虫,发现之后及时取掉。

  总之,家长既要重视预防蜱虫叮咬,也不要过于焦虑。 掌握正确的预防处理方法,和孩子一起快乐地出去玩耍吧~

  1、2、3、4、5、UTD:蜱叮咬致疑诊莱姆病的评估6、UTD:儿童莱姆病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