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工具只能是尺子?NO!来看看这些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经验”!

来源:爱游戏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2024-08-01 03:25:45

详情


  当提及测量工具,你会想到什么?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尺子,或者更高级的测量器械……但这些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他们现有游戏经验的支持下,所创造出来的测量方法,总是出乎成人的意料……

  我曾经在一个幼儿园探园的时候被孩子们的机智所惊艳到,这个案例的缘起是园长妈妈将户外水池即将改造的消息告诉了孩子们,本来想征求一下孩子们的想法,孩子们一开始还是讨论得热火朝天,有想建造喷泉的,有想在里面养鲨鱼的,有想放螺旋式滑滑梯的……但很快孩子们被一个话题难住了,那就是“我们要建一个多大的水池呀?”“现在有多大?”“怎么知道呢?”……

  对于测量水池大小的难题,孩子们也有很多想法,有说用尺子测的,有说用书来测的,有说手拉手一起围成一个大圈来测的……

  最终在户外游戏时间,一个不大的水池四周围了好大一群拿着各式各样“测量”工具的孩子们,孩子们沉浸在“测量水池”的探究乐趣中,最后的“水池究竟有多大呢”?有22个小朋友手拉手围起来这么大;有把全班的书都铺上还差一小块那么大;有15个轮胎连起来那么大……

  相信你也发现了,孩子们的测量不是“很准确”,甚至很多连长度和面积的关系也没有分清楚,但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教育契机呢?

  难能可贵的是孩子的探究的热情正高涨,游戏的意图也很明确,持续探究的兴趣也很浓厚,这不正是我们从始至终探求的适时的介入和生成课程的时机吗?但在继续研讨这个“测量”的话题之前我们要先来明晰一下测量的定义。

  所谓测量,就是把一个待测定的量与一个标准的同类量作比较。其中,用来作为计量标准的量,叫做计量单位。如“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克”是一种重量计量单位等等。用一个计量单位来计量某一个量,结果得到这个量含有计量单位的若干倍,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量的量数。

  测量是最有用的数学技能之一,在与生活真实情境联系的背景下,测量能够给予幼儿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并让幼儿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灵活地运用数学经验,并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测量是将事物的属性进行量化并赋予其数的形式的过程,以使事物可以在同一维度上作比较。可以量化比较的事物属性有容积、重量、长度等,虽然时间也能用数的形式来量化的,但时间不是事物的一种属性,且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对幼儿来说理解时间的长度也是更为抽象和困难的。

  对于学前期的幼儿来说主要涉及的是直接测量的学习,但它一般不使用常用的计量单位,仅是一种非标准测量,也通常称为自然测量。所谓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虎口、臂长、小棒、绳子、瓶子等)而非标准测量物(如尺等)。

  这一阶段可从出生延续至6、7岁,在不同个体身上会呈现一定的发展差异,一般说来,此阶段大多分布在表现在0-4岁。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将测量当作游戏,他们常常模仿成人使用尺子、量杯、秤等工具做测量的行为;想到自己的手臂不够长,拿不到远处的东西;发现旁边的小朋友比他高;将容器里的水、豆子乐此不疲地倒到其他不同的容器里……正是通过这种积极的探索,儿童对容积、重量、长度、高度等概念有了初步的朴素感知。

  这一阶段约从3岁延续至6、7岁。此阶段的儿童常常运用各种感官(如目测、触摸等)对物体的大一小、轻一重、长一短、冷一热进行感知和比较,即处于“量的比较”之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约发生在5-7岁。此阶段的儿童开始有效学习使用任意单位,他们往往采用随手可得的事物作为“单位”做测量,如用脚步量一量两架纸飞机间的距离、探索一下多少勺大米能装满自己吃饭的小碗、用火柴棒量一量谁的鞋子更大、要用多少杯水能装满一个小鱼缸等等。在使用任意单位做测量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了单位的概念,脚步、火柴棒、杯子、小碗都可以作为测量的工具,但也正是这种使用任意单位的自然测量过程为儿童后续的标准化测量奠定了发展基础,使他们意识到使用标准单位的必要性。

  大约到5岁以后,儿童逐渐认识到标准单位的必要性并尝试使用标准单位做测量,即认识到为了与他人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或为了以他人能理解的方式进行交流,必须使用他人同样也使用的单位。如儿童会发现为了精确地测出一张桌子的大小(长、宽、高),用鞋子作为工具做测量和用量尺作为工具进行测量所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大概的、不够精确的,后者是更清晰而精确的。此时,标准单位(米、公斤、克等)开始被使用和理解。

  总的来说孩子们有测量的意识、有测量的探索行为、有对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认识,也有对测量结果量化特征的表征,但这些总体上都没有完全达到对精确测量的认识和理解。儿童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和有大量的实际经验才能够理解测量的概念,一般要到学前后期或一年级时才能够熟练地掌握标准的计量单位。

  再者,这四个维度的发展不是绝对分界的,它是一个交替和差异性呈现的发展过程,这就让教师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学习测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前期的测量活动首先必须是有意义和真实的,对他们来说,测量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能够使用任意单位作为量具进行自然测量;测量学习的主要价值是能够意识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通过测量来解决,且运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可以得到更精确的测量结果。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们对于“测量”感兴趣就是很难能可贵的事情了,在后续的支持中我们只需要关注以下三个经验的渗透和整合了:

  ✦ 比较必须是“均等的”,即计量单位的大小必须相等,且必须是不间断的或是没有重叠的。

  比如在测量水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书本来测量表面积,但每本书的尺寸应该是一样的,或者就用同一本书,并且每本书之间要尽可能没有间隙,也不能重叠在一起,不然测量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 即使是一个物体,也有许多不同的属性特征可以作比较与测量,了解和确定物体的属性特征是进行比较与测量的重要前提。

  例如水池就可以测量其周长,面积,深度等,之所以说确定物体的属性很重要,是因为孩子需要在反复操作和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去理解更多的属性(重量,大小,长短,宽窄……)

  ✦ 计量单位的大小测量出单位数量之间是一种反向的关系,也就是说,当计量单位越小时,测量的物体中包含的单位数量就越多。

  这是一种函数概念,孩子可以在实际操作的流程中有所体会就像,这是一个较为高级的思维模式,比如孩子能够在多次测量的过程中发现桌子的长度有4本书连起来这么长,也有8个手掌那么长,桌子的长度是客观不变的,手掌比书短,所以要用更多的手掌才能表征出桌子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