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嫂携老兵遗愿登衡阳舰续写蓝色深情
来源:爱游戏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2024-12-13 09:43:55
详情
原海军“衡阳”号护卫舰机电长张启信去世3年后,他的遗孀黄丽华受邀登上海军衡阳舰,完成丈夫的遗愿,并为官兵讲述他们与“衡阳”号的故事——
我是原海军“衡阳”号护卫舰机电长张启信的妻子黄丽华。时隔50年,我终于“再次”登上衡阳舰,来到丈夫生前最想来的地方,心情非常激动。
2014年10月,《衡阳晚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七旬老兵的“衡阳舰”情缘》,主人公就是我的丈夫张启信。2012年7月,海军衡阳舰命名仪式举行。自此,登上衡阳舰,就成为我的丈夫、一名“衡阳”号老兵心心念念的事。2014年,《衡阳晚报》开通市民热线,经常看晚报的丈夫,萌生了通过市民热线圆梦的想法。他拨通热线电话,和记者聊起自己在“衡阳”号服役的经历,和记者说“明年我70岁,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上衡阳舰看一看”。
张启信曾在“衡阳”号上工作19年。1966年,他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一户农家入伍。20岁出头的他原本是一名木匠。当时,公社武装部长找到他,鼓励他去当兵。他放弃了自己的木工行当,光荣入伍。经过10个月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务操作,他被分到“衡阳”号,从此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在“衡阳”号上,张启信从一名舱段兵干起,逐渐成长为舱段班长、舱段军士长、机电长,为军舰的动力系统保驾护航。从我和他相识起,他就告诉我,“衡阳”号是他和战友的第二个家,他们在舰上守护祖国海疆,守护万家灯火。
“衡阳”号于我而言,也是第二个“家”。1973年,我和张启信经人介绍相识,那时我是湖南岳阳的一名小学教师,初识时就被他身上的军人气质吸引。在相知、相恋的日子里,通过书信往来,他给我描述在舰上爬管道、钻机舱的生活,讲述和战友们一起训练、一起执行任务的故事,我对“衡阳”号也慢慢变得熟悉。
1974年1月,我不远千里来到他的驻地,受到舰领导和战友们的热情接待。舰长得知我喜欢吃鱼,特地让炊事员用岳阳没有的黄花鱼给我做了一道菜。那种家一般的温暖,让一路舟车劳顿带给我的疲惫烟消云散。
第二天,舰领导邀请我参观“衡阳”号。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眼前是一艘排水量不到2000吨的“小船”。带着疑惑,我跟着张启信参观他的工作岗位,看到机电部门的战士在高温的机舱中进行装备保养,在黑暗角落里从事电力维修,在充满污垢的舱底仔仔细细清洁。当看到他们在甲板上吃着炒白菜和土豆丝时,我的鼻子一下子就酸了。舰长在一旁对我说:“机电部门保障全舰的动力、电力,是舰上环境最苦、工作最累的部门,但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才可以走出去,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别看我们的舰现在不大,生活条件也不容易,但是我们都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舰艇会慢慢的大,武器装备会慢慢的先进,会航行得越来越远。到时候,叫张启信给你拍几张真正的远海大洋看看!”我扭头望向张启信,他只是傻傻地笑着,我的心里却酸酸的,又甜甜的。
我刚住下两天,“衡阳”号就接到命令要去执行任务。我明白,保卫祖国是军人的使命。我对张启信说:“不影响你工作了,安心去执行任务吧,我等你!”
一句“我等你”,是我对他的承诺。1974年11月,我再次来到“衡阳”号。这一次,在全舰官兵的见证下,我们结婚了。
婚后的日子,依然聚少离多。1977年夏天,我怀孕即将临盆,丈夫好不容易归家陪伴,接到加急电报后又离家归队。1979年春节,他坐了近30个小时的火车刚回到家,又因一封紧急电报匆匆离去。我还记得,他刚踏进家门,我就把手中的电报递给他,上面写着:“令速归,宋。”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天就启程返回部队。
丈夫常说,舰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任何一个人都要守好自己的战位。我理解他,也支持他,因为我不仅是他的妻子,也是他信任的“战友”。他在守护祖国这个“大家”,我要为他守好我们的小家,让他在舰上安心工作。
在“衡阳”号服役期间,丈夫始终兢兢业业,把舰上的每一个阀门、每一个设备都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家里留着一箱工作笔记本,上面的笔记写得工工整整,他常会翻出来看一看。
1984年,丈夫服从组织安排转业。那时,他已经在“衡阳”号上服役了18年,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留在“衡阳”号上。然而,即使转业证已经下发,直到1985年新的机电长上了舰,他才依依不舍地告别深爱的“衡阳”号。
转业后,丈夫依然保持着军人作风,工作一丝不苟。我们家卧室里有台电视机,盖着一块红布。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红布,是他在“衡阳”号上用过的遮阳窗帘。还有一把淘汰下来的铁皮卷尺,他也留作纪念。在我看来,这把卷尺就像他的为人一样,严谨又内敛。
退休后,丈夫对人民海军的发展一直很关注。一次,一档电视节目对衡阳舰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进行了报道。丈夫看完后,高兴地念叨了好几次,愈发流露出想登上衡阳舰看一看的愿望。
2021年10月,丈夫因病离世。临终前,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想回新的衡阳舰看一看”。这一次,我带着丈夫的遗愿,登上了战舰,希望大海能捎去我对他的无尽思念。
有幸登上衡阳舰,我看到了蓝色的大海,看到了雄伟的“大船”,也看到年轻的战士像老一辈“衡阳”号舰员那样钻机舱、摸管道,爱护我们的军舰,心里非常欣慰。我想,能够替丈夫来看看威武的衡阳舰,是对他在天之灵的告慰。希望年轻的水兵们能传承一代代海军老兵的精神,带着他们的心愿,驶向更远的深蓝。
今年3月,因为要制作一期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节目,衡阳市退伍军人事务局和我们取得联系。节目脚本中,原海军“衡阳”号老兵张启信的故事让我们很感动,产生了邀请老人上舰和官兵交流的想法。
查阅脚本相关史料时,我们在网络上看到“衡阳”号舰长撰写的一篇回忆文章,发现评论区第一条就是“张启信”写于2018年6月的留言:“军舰陪伴近20年,见证了我热血沸腾的青春岁月,也注定我不能给予爱人更多的关怀和陪伴,但她一直给我理解,为支持我的工作默默奉献。”继续往下翻看评论,又看到一条今年1月的留言:“看到我家老兵张启信的留言,我不禁热泪盈眶,深深怀念我们夫妻为了海军事业相互支持、克服困难的日子。”
这时我们才遗憾地发现,原来张启信已经离世。我们报告舰领导后,联系了衡阳市退伍军人事务局,找到张启信的妻子黄丽华的联系方式,邀请她上舰和官兵交流。后来黄阿姨说,接到电话后,她激动得几天没睡好觉,因为终于能为丈夫完成夙愿了。
今年国庆节期间,黄阿姨得知衡阳舰返港,特意退掉去海南旅游的机票,坐火车来到我们的驻地。为了这次交流,年过七旬的她还在火车上准备了发言稿。交流现场,黄阿姨讲得很细致、很生动,大家都被这对老夫妻对海军、对“衡阳”号的深情所感动。黄阿姨说,能成为一名军嫂,她一直都觉得很光荣、很幸福。因没有军人在前方的守护,哪有百姓在后方的安宁。
中午在舰上餐厅就餐时,炊事班特意加了一盘炒土豆丝。为何需要加这盘菜?黄阿姨在交流中提到,丈夫转业后,家中都是他做饭。黄阿姨吃得清淡,喜欢吃土豆、白菜,可丈夫却常笑呵呵地跟她开玩笑:“哎哟,对不起,做不了!”
“他在舰上近20年,当年出海时吃得最多的就是容易保存的土豆和白菜,以至于‘吃到不想再吃了’。”说到此处,黄阿姨虽然是一脸笑意,但眼角的一抹晶莹,我们都看得见。
这次上舰,黄阿姨特意带来丈夫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在“衡阳”号服役的纪念章,以及他曾在舰上用过、一直珍藏的“英雄”牌钢笔,都捐给了衡阳舰荣誉室。老兵和家人对军舰的眷恋和牵挂、对海军发展的期冀和祝福,让我们深深感动,更激励着我们要赓续老一代舰员的血脉,践行“忠诚、精武、卓越、勇毅”的舰训,向着深蓝奋勇前行。